科技信息网首页 > 聚焦 > 详细

南财观察|广州在等待:十五运会倒计时与城市能级再提升

时间:2024-11-08 21:13   来源: 证券之星   阅读量:4765    04

广州市天河区博物馆内,一张《1985-2000年天河规划图》勾勒出天河区初建时规划的街道、设施。这是天河区由一片农田成为天河CBD的起点。

天河区的巨变离不开第六届全国运动会。1985年,天河从广州市郊区分出成立,六运会便是这片城区迎来的第一道“试题”。1987年,天河体育中心建成,六运会在此举行了盛大开闭幕式。自此,“天体”成了广州的一张体育名片,向世界证明了广州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也是广州迈出东进战略的关键第一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谋求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激活城市潜力,实现城市的“再升级”与“再创造”。譬如,成都大运会期间,成都住宿业、餐饮业销售收入分别增长57%、42.3%;在“村BA”等赛事带动下,2023年贵州台江旅游综合收入达84.64亿元,同比增长94.66%;2024年无锡马拉松带动经济效益达28336.6万元。

一场体育赛事,能给一座城市带来什么?最直接的体现是经济的提振,赛事不仅有助于发展体育产业,还能带动旅游、住宿、交通和餐饮业等方面的增长。长期来看,赛事所推动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国际影响力提升更是渗透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这句口号至今仍深入人心。如今,全运会已经走过65年,全运会的发展之路,也是中国竞技体育能力、全民健身建设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路。2025年11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粤港澳三地举办,十五运会将给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城市群带来什么?

日前,上海市体育局联合上海体育大学、上海东方体育评估咨询中心发布的《2023年上海市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显示,2023年上海举办了118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这些赛事吸引了19万人次参赛,129万人次的现场观赛,共带动消费37.13亿元。同时,还带来了49.38亿元的直接经济影响,产出效应达128.64亿元,税收效应为4.25亿元,并创造了32268个就业岗位。

这些数据正是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的例证。长久以来,各大城市都通过体育赛事助力城市的“再升级”与“再创造”。例如,1959年都灵大运会,开启了汽车之都到欧洲体育之城的转型之路;1991年谢菲尔德通过举办大运会,成功转型为英国最重要的国家体育产业城。

近年来,我国一系列政策积极推动体育赛事名城的建设。

体育总局《“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引导城市结合发展实际,将体育融入城市发展进程;鼓励地方政府承办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打造各具特色的体育赛事名城。各地也相继推出相关政策,其中,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分别提出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世界体育名城、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等。

一场体育赛事,能给一座城市带来什么?

最直接的体现是经济的提振。以奥运会为例,1988年,汉城奥运会举办,韩国当年创下12.4%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纪录。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英国第三季度GDP贡献约0.2至0.4个百分点,旅游、酒店、餐饮及零售等行业收入均获得提升,服务业的增长率更高达1.3%。

“奥运效应”同样延伸至今年的巴黎奥运会,巴黎奥运会为法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贡献0.3个百分点,其中奥运会带动的住宿、交通和餐饮业收入贡献0.05个百分点。

不过,并非所有办赛城市都能承担办赛所带来的财政压力,算好奥运这本“经济账”。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自1960年罗马奥运会以来,历届奥运会在考虑通货膨胀后的平均超支率约达180%。也就是说,成功办一届奥运会,平均要花掉超过申奥预算近2倍的钱。

尽管如此,奥运会仍旧是最受城市欢迎的体育盛会,城市更看重它在拉动经济、改善设施、提振国民信心、树立国际形象等方面长期综合价值。大型体育赛事会产生就业、税收,同时拉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带来长期收益。例如,巴黎奥运会设施的建设,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别创造了约4300个和1600个就业岗位。

奥运会的长期收益在亚洲的两座办赛国家上更为显著——1964年东京奥运会结束四年后,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北京奥运会举办两年后,中国经济总量更是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更重要的是,赛事所推动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是长期存在的。

每一个申办国际性赛事的城市,都会提前多年实现承办赛事所需的硬件,这将倒逼技术产业的升级,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推动了东伦敦地区的基础设施改善和城市更新;2016年巴西奥运会加快了城市贫民窟的改造进程;2008年北京奥运会促进了北京城市快速路、地铁轨道、国奥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历史上,更有不少城市借助奥运会提升国际影响力,迎来发展的转折点。如1960年罗马奥运会,见证了二战后罗马的“重生”,奥运会的电视转播充分扩大了这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1964年东京奥运会,让东京一跃迈进发达国家现代化城市行列;2008年北京奥运会向全世界展示了21世纪中国的蓬勃发展活力。

“体育赛事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有复合性、多元化的带动效果。”广州体育学院教授王钊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赛事所需的基础资源是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对盘活城市的企业资源、市场资源、消费资源、赛事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赛事推动城市体育观的转变,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能宣扬当地文化、彰显城市魅力,有助于长期提升城市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广州市天河区博物馆内,保留着一些30多年前的老物件,天河体育中心落成纪念信封、六运会场刊、团体操预演门票……这些带有六运会印记的老物件,不仅见证了广州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性体育盛会,更见证了它为天河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全运会提升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中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全运会自1959年在北京举办首届以来,便是推动体育事业和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平台。

2009年,山东济南举办十一运会期间,山东省接待境内外游客约1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近100亿元,比过去一年同期增长27%;2017年,十三运会举办地天津接待国内游客增长10.4%,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2.8%;西安在筹备十四运会的5年间,GDP重回全国前20强、增速也一度排名全国第一,此外还跃入“千万人口俱乐部”……

广州更是典型案例,举办的两届全运会早已超越了体育的范畴,辐射到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

1987年的六运会是广州第一次承办全运会,大会的筹备需要土地,广州政府将目光投向了当时还是一片农田的天河区,在此新建了天河体育中心,其中含一个6万座位的体育场、一个8000座位的体育馆和一个能容纳3000位观众的游泳馆。作为改革开放后建成的首个综合性大型体育设施,天河体育中心推动了广州城市格局的突破和天河区的整体发展,象征着广州迈出了东进战略的关键第一步。

如果说六运会促进了新天河的诞生,那么2001年的九运会,则是孕育出了一个全新的广州。

为迎接九运会,广州市在赛前三年的市政建设投资就达620亿元,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信广场、地铁一号线等过百个重大项目,都在备赛期间开工。此外,为了方便市区观众到奥体观赛,1998年广州开始修建的串联天河、黄埔、增城并直通东莞的广园快速路,已成为广州东进的交通大动脉。

在两届全运会的影响下,广州的体育氛围也日渐浓厚。

射击运动员、中国奥运金牌第一人许海峰从1984年备战洛杉矶奥运会起经常来到广州冬训,他曾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每次来到广州,都能感受到这里的体育氛围一次比一次浓厚,不仅在跳水、田径、乒羽等项目中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也不断发展群众体育工作,推动全民健身建设。

2025年11月,十五运会将在粤港澳三地举行,这是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全国运动会。

这场体育盛会,对粤港澳三地城市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司长张新在全国第十五届运动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运会的承办将有力促进粤港澳三地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推动规则的有效衔接和要素的便利流通;促进文体旅商融合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以广州为例,十五运会正是推动广州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广州市规划院胡峰表示,可以借助赛事实施城市规划项目,推动城市结构性的变化。赛事结束后留下的“遗产”,可以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让比赛场地在赛事结束后继续为城市和市民服务,推动多产业共同发展,为城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十五运会对三地城市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如奥运经济是奥运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全运会也要打造“全运经济”概念,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谭建湘表示,可以借全运会契机培养一批国有、民营企业作为核心骨干,紧贴市场支撑后全运会时期的发展,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长远战略目标,进一步带动三地城市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场馆,是办好体育赛事的基础。目前,广东赛区正在积极推进场馆改造。11月8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倒计时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举行,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副主任、广东省体育局局长崔剑在会上表示,本次全运会场馆改造呈现突出节俭办赛要求、突出绿色办赛理念、凸显湾区特色、同步实施无障碍改造四大特点。此外,还密切关注场馆安全和环保问题,加强建设过程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场馆建设的质量和工艺达到赛事要求。

已有两次全运会经验的广州,在此次办赛上更显从容。

在场馆改造方面,目前广州第一批14个场馆已完成了总工程量的48%,第二批新增的9个场馆也已于9月底全部进场施工。为了让老场馆焕发新活力,广州在场馆改造中加入了3D视觉闸机系统、AR导览导航系统、光影互动系统,此外,还配置了无障碍设施和标识,如无障碍查询屏、无障碍智能服务桩等,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地图、出行指引、一键求助等服务。

不仅在场馆方面,十五运会在城市规划上也力求“精致”,用一场赛事引导新的生活方式。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人居环境景观院院长胡峰介绍,十五运会推出了“精致街区”概念,通过把赛区与城区相融合,使体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天河体育中心在赛时是赛区,在赛后则将拆除隔离装置,成为市民可以自由使用的公共空间。

他表示:“希望通过十五运会推动改善体育运动的物质条件、提升大众的健康水平,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体育运动,促进全民健身建设。”

十五运会由粤港澳三地联办,也带来了一个新的命题——如何通过全运会发展大湾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湾区的影响?

谭建湘建议,一方面应大力培育全运经济,振兴大湾区体育产业,为未来的产业发展留下宝贵财富。另一方面还应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体育运动是实现湾区世界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借这次全运会展示湾区发展成果后,也应该将全运效应延伸到后全运会时期,持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体育人文方面的高地。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pic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