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与分析》课程:以“数字新农人”为核,打造可复制的课程思政新范式

如何让冷冰冰的数据算法“扎根乡土”?如何让技术课堂成为乡村振兴的“人才摇篮”?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据挖掘与分析》课程以“数字新农人”为育人目标,创新构建“技术底色+思政亮色”融合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有情怀”的复合型人才,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数据决策类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为涉农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从“技术工具”到“价值担当”的育人蜕变
传统数据课程常陷入“重算法、轻价值”的窠臼,而该课程以“数据有温度,算法见担当”为核心理念,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技术教学,将技术逻辑与价值逻辑同频。虚拟实验与真实场景共振:通过“首席信息官(CIO)进课堂”“首席运营官(COD)进乡村”等实践,让学生直面乡村数据痛点。考核评价与价值成长并轨:依托AI技术构建“知识—能力—价值”三维评价体系,动态追踪学生从“会建模”到“能担当”的成长轨迹。
课程独创的“3D+3E”教学模式(Data Value-Enable知识使能、Digital Youth-Engagement角色沉浸、Digital Development-Empower价值赋能),为同类课程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政融合框架:1.知识使能:以模块化专题重构教学内容,如“分类预测—乡村振兴销量模型”“关联分析—茶产业链透明度优化”,让技术学习紧扣农业场景;2.角色沉浸:通过“数字新农人”角色扮演,学生以“乡村数据专员”身份参与真实项目。3.价值赋能:结课项目“COD进乡村”要求学生将技术方案落地为助农成果。
推广价值:打造涉农高校课程思政的“标准范式”
该课程的成功实践,为数据决策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教学设计标准化:以“阶梯式思政元素”(科学精神—社会价值—时代使命)为主线,适配不同专业场景;资源建设模块化:开放共享“乡村振兴案例库”“AI虚拟助教系统”等资源,降低其他院校落地门槛;评价体系智能化:AI驱动的动态评价模型可快速移植,实现思政成效的量化跟踪。
目前,该模式已辐射至校内“数字乡村治理”“商务大数据分析”等衍生课程,并与多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共建实践基地。课程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数字新农人’不仅是农林高校的品牌,更能成为全国涉农人才培养的通用范式。”
当数据技术遇见乡村振兴使命,课堂便有了更辽阔的边界。《数据挖掘与分析》课程用实践证明,思政教育不是技术的“附加题”,而是人才培养的“必答题”。在这里,学生用算法解码乡村难题,用数据书写青年担当——这或许正是新时代“课程思政”最美的模样。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热点精选
- 攻克AI译制技术瓶颈 趣丸集团赋能短剧出海产2025-04-24 10:37:23
- 创造中国轿车新里程碑吉利帝豪第400万辆整车2025-04-24 10:04:18
- 书香润执法·亲清共悦读 成都城管执法总队开展2025-04-24 09:01:15
- 汽车观察:奥迪A4L终身质保擦亮了高品质内核2025-04-24 08:47:29
- 2025上海车展:蛟龙战甲上市2025-04-24 06:22:20
- 2025上海车展:Ocean-S概念车等亮相2025-04-24 03:43:56
- 2025上海车展:领克9002.0T探索版首2025-04-24 02:03:23
- 2025上海车展:昊铂概念车EARTH大地亮2025-04-23 23:40:08
- 2025上海车展:广汽丰田铂智7全球首发2025-04-23 20:52:36
- 商汤绝影CTO肖枫:从“规则执行”到“自主进2025-04-23 19:34:50
